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封建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封建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泼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B.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C.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D.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B.侯伯,泛指诸侯,即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个小国家的国君。

C.郡邑,郡与邑,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

D.禄邑,即食邑,指古代君王分封给臣子的城邑,而受封的臣子要在这个地方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封制度不是先贤的本意。作者开篇以“天地”“生人”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天地”“生人”有各自的原始阶段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由此得出分封制度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B.文章列举周朝主要是证明封建制的弊端。封建制度下,诸侯骄横,国家一般是动乱的。因为制度本身的原因,诸侯王不能改变动乱国家的政治措施,天子也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王。

C.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郡守、县令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郡县制发挥不了正确的作用。朝廷的治理出现了许多的过失,不过这些过失是政治原因。

D.作者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在最后一段,作者从诸侯王的角度分析,因为世袭,在上位的不一定贤明,而处于下位的不一定不贤明。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才可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2)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1.A 2.D 3.D 4.(1)即使(封地)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 (2)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地方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诸侯王尽管横暴无道,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诸侯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免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 “侯王虽乱”“国人虽病”和“不可变也”“不可除也”,句式一致,之间断开,排除BD; “然后掩捕而迁之”“然后”词组,之间不断开,排除BC。 故选A。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受封的臣子不一定要在君王分封的城邑中生活。 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才可行”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既想统一百姓思想,又实行世袭大夫统治封地制度是不可行的。 故选D。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瘁”,受害;“曷”,何;“全”,保全。(2)中“尽”,完全;“连置”,不断地任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查看答案

下列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既可以指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如《春秋左氏传》;也可以指传记。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B.“待字闺中”是指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在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举行笄礼,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即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字”指取别名,借指许配,古时女子成年许嫁才取别名。

C.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祖籍是河东郡,所以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D.“饔飧飧食”,古代指一日之餐。朝食称飧,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饔或食。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我固当,②视而暮抚﹒③早以蕃,④其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而蕃之也⑦其肤以验其生枯⑧而木之性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所给示例不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故不我若也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B.惟兄嫂是依

C.何为而在吾侧也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何名             始:当初,原来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           孳:滋长、繁殖

C.其土欲故,其筑欲             密:结实

D.尔植,督尔获                 勖:督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