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造需要明确的目标,需要大胆否定旧事物,需要持之以恒。创造带来快乐,创造改变生活,创造成就文明。

 

例文: 创造让生活更美好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经说过:“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文化是艺术,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按部就班地机械劳动,而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创新,持续不断的进行创造,矢志不渝的进行创作,只有这样,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富有创造力,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如何培养创造的思维,如何培养创造的理念,如何唤醒创造力的确是一大难题。 创造,需要知识积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考试的分值高低或者是否考试,就把学习内容分为三六九等,重视“主科”、轻视“副科”。这样只会导致知识结构上参差不齐,视野不开阔,书到用时方恨少。常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广泛地涉猎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需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靠自己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创新也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成为它的源头。吸尘器的发明就是源于发明者布鲁斯偶然吸入了一大口灰尘,由此引发了对吸尘器的设计构想。每年都有许多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深入研究,发现了力的运动规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创造,需要锻炼创造性思维。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一加、减一减,往往就有新发现。牙膏中添加一些药物,就产生了一些抗过敏、防龋齿的保健牙膏,方便面的问世就是“缩减法”的体现。有时采用“换一换”的逆向思维方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保温瓶变成冷藏瓶、风车变成螺旋桨,都是创造思维的杰作。此外,采用“搬一搬”的移植法、“联一联”的联想法等,都有助于我们发现契机,开创新的思路。 创造力是通向光明的关键,是获得成功的要素,更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只有凭借创造,我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只有依靠创造,我们才能透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洞察事物的本质。 为了创造,我们不仅需要以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物,还需要具有刚强的毅力和冒险的精神。总之,如果一个人想变得更优秀,他或她必须专注于创造力;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保持活力,最好保持创造力;如果一个国家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重视创造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开阔,正是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发明创造的大好时节。相信只要人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审题:这是一个话题作文,围绕的话题是“创造”,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创造”作出诠释,我们可以按照“创造是什么”,“为什么要创造”,“如何创造”等角度对话题和材料进行解读,力求对话题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从而找到立意角度。这里要提醒的是“创造”不同于“创新”,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性劳动,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活动;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强调与前人的不同,强调改变。考生写作时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参考立意:1、创造改变生活2、培养创造理念3、唤醒民族创作力 参考素材: 1、美国空军上将阿诺德说过“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真正的功能”。是啊! 如果人类是医生,创造就是手中的医具;如果人类是厨师,创造就是手中的锅铲;如果人类是猎人,创造就是手中的猎枪;如果人类是鹰,创造就是飞翔的翅膀。 2、齐白石,一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然而,他不满足这些,他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 长处,试图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后画明显不同于60岁前。70岁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马不停蹄、开拓创新,所以他的画在晚年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纽可门发明了抽水式汽轮机,瓦特研究了纽可门的发明,但没有按纽可门的路往下走而发明了热蒸汽机;狄塞尔研究了瓦特的内燃机原理,也没有沿着他的思路想而发明了内燃柴油机。由此可见,只有创造,才有发明。 4、创造要落实到社会每个角落。教要创造,改革要创造,科技要创造。我们的生活需要创造,我们的社会需要创造,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在创造中进步,发展。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学会创造,让我们一起奋斗出自己的脚印! 结构示例:《创造让生活更美好》,议论文文体。开篇以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话引出话题,亮明观点: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只有富有创造力,这个世界才会充满青春活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文部分分析如何培养创造的思维,如何培养创造的理念,如何唤醒创造力,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创造,需要知识积淀;创造,需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创造,需要锻炼创造性思维。最后结合现实分析创造的意义。结尾扣题,呼吁中学生抓住人生大好年华,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目前,中科创星已投资了中科微光、中科博锐、中科闻歌等64个中科院硬科技项目,覆盖20家院所。从原创概念提出到硬科技投资实践,作为硬科技理念的缔造者,中科创星在诞生后的6年里,创新探索出了“人才+技术+服务+资本”四位一体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投入的新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他认为,发展硬科技,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硅谷,只要生态好,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科技创新企业。然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欠缺的。“社会投资更偏重模式创新,很少有人愿意关注硬科技。过去我们中科院很多科学家创业得不到社会资本的支持,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落地,不能实现其价值。”

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体,最重要的是生产出产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工作是如果有1%的可能,就可以付出100%的努力、而产业化是只有经过100%的论证才会投入,两者对风险的要求不同。投入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科研工作投入的是经费,完成目标和任务就可以了,但是产业化就有投资回报的要求。科研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路”,讲的就是科学技术通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鸿沟。特别是硬科技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鸿沟,就无法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

(摘编自《硬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经济日报》2019年6月11日)

材料二

中国这些年一直都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的通差国,每年都要支付将近两三百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从我们国家整个的创新底色来讲,我们有18.1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真正拥有发明专利的只有7.5万家,占比只有41%,13.2万家国际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发明专利的只有33%,近十年7.9万家涉及投资并购的企业,拥有专利申请的占比只有32%。

知识产权是硬科技投资的信号。申请专利应该是真正的科创企业及高水平工程师人才的首要行为之一。2000年,中国注册一家企业到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大约需要9.4年的时间,到今天只需要77天时间,这意味着真正通过技术来创业,当公司开始运行之后,首要的行为就是去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统计,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专利活动的企业销售比例远高于没有专利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A股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每增加1%带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这些知识产权密集型的行业。

(摘编自《耿德强: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投融资密切相关》,新浪财经2019年7月16日)

材料三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科技界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持续不断投入开发,并做好成果转化应用。对此,专家们有何感受与建议?

李文宇: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这就需要我国的科研体系能够有效支持这样的创新模式。国家应大力投入基础科研,培养一批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形成允许失败、鼓励探索的宽容的科学氛围;实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对接,完善科技转化的中介平台;在全社会范国内积极提倡崇尚科学并强化工匠精神,让科学家、工程师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

赵新力: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不仅需要领军人才和研发骨干,还需要大批精益求精任劳任怨的高水平辅助人员和高级工匠,以及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科技创新管理人才。硬科技是需要体系作战的,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人人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正确评价各类科创新人员和机构的业绩,及时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

(摘编自《硬科技,让中国发展底气更硬》、《光明日报》2019年6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有效发明专利的增加,A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也会呈比例增长,这说明有效发明专利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B.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国际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均不足一半,这说明我国企业整体上创新底色不够。

C.在发展硬科技方面,硅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科技创新企业,这是中国唯一落后于硅谷的地方。

D.硬科技的发展不能只靠个人单打独斗,必须让各类人才形成体系作战,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科创星投资了64个硬科技项目,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投入的新路径,对硬科技投资实践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

B.近二十年来,企业从成立到首次提交专利申请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这点看,申请专利已经成为企业成立后的第一要务。

C.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风险的要求、对投入的要求都远远高于科研工作,因此相比科研工作,其更难争取社会资本的支持。

D.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耗费的时间特别长,所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3.三则材料都介绍了科技成果(尤其是硬科技)转化应用的相关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即人文精神的高度和创作主体的人格力量。

 除了“阳刚”和“阴柔”之美的互动相生,书法审美的时代性,也是艺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书法艺术自觉化以来,每个时期的书法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便是对书法艺术时代审美品格的高度概括。从艺术审美时代性嬗变中回溯,历史再一次阐明了艺术形式只是书法意蕴的表现载体,其内核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从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开创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重视不够,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

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让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造由传统通向未来的通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相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为基础,有国家层面的文化导向作引领,有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建设与推进,书法界必将形成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合力,开拓出一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新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书法的灵魂,人文性促使书法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

B.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差异是造成张旭与怀素狂草书法不同的根源。

C.经典的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支撑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D.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才可能使作品突破形式表层的局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孙过庭评王羲之的话,说明了书法的文辞内容与书家的心境之间有互动性。

B.第三段介绍晋唐宋时期书法审美品格的特点及形成缘由,论证了书法审美具有时代性。

C.第四段在道理论证的基础上反观现实,指出当代书坛一些创作者对人文精神重视不够。

D.文本最后立足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指出书法经典人文价值观回归本位的光明前景。

3.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说“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眺望

纪红建

每逢周末,我总会驱车来到老家——长沙近郊一个叫“湘江”的村子。车子缓缓进入院门,母亲立即从茂盛的蔬菜中站起来。母亲的勤劳,充沛的夏雨,让菜园五彩斑斓——红的辣椒、绿的豆角、紫的茄子、瘦长的丝瓜……此刻的我,无比轻松,忙碌的脚步变得缓慢,内心的浮尘顿时被洗净。

按惯例,我先到莱园看看母亲近来的“杰作”,然后到房前屋后走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漫步在湘江大堤上,眺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眺望江那边日新月异的图景……

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灵动的图景啊,有波涛汹涌的江水,也有峰峦叠嶂的山峰;有律动的色彩,也有岁月的沧桑。儿时,不用到大堤上,只要爬上屋后那棵高大的樟树,便能眺望那流动的图景。湘江里,舟楫往来,船帆如织;江那边,北边一点,烟囱耸立,青烟袅袅,那是铜官窑薪火传承的见证;南边一点,有景色秀丽的书堂山,有响声阵阵的麻潭山,还有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铜官窑遗址……后来,陆运兴起、水运衰落,图景的色彩打破了,变得萧条而冷色。渐渐地,我明白了,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幅图景的一个瞬间,或者说一个片断。

遥望历史,这幅图景是那么的色彩斑斓。我看到,2000年前的东汉,江那边就有了零星的窑火,让人看到了希望。四五百年后的初唐,窑火再次燃起,到了晚唐,不仅烧红了湘江沿岸,还绵延到了东南亚、北非等地。我还看到,各地商贾匆忙出入铜官窑的身影,装满彩陶的商船从石渚湖启程,走湘江,经洞庭,入长江,乘风破浪……

我看到,如今的图景色彩丰富,生机勃勃。沉睡千年的铜官窑,走在了复兴路上。特别是那个曾经船只川流不息的石渚湖,它不再是湖垸,雨后竹笋般的古建筑,试图再现千年前的大唐长沙景象。

眺望图景,也是在眺望父亲。父亲正在石渚湖的工地上看材料。为了养家糊口,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在养鸭。每到深秋,父亲就会跟伙计赶着鸭子到石渚湖一带过冬。父亲和伙计乘着木舟,赶着鸭子,在滚滚的波浪里飞旋搏击、摇摆不定,看得我们胆战心惊。直到眺望着父亲和伙计赶着鸭子上了岸,母亲才带着我们安心回家。看鸭是个辛苦活,不仅白天与鸭子寸步不离,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鸭子边上。父亲和伙计就在鸭棚边上,用竹子和塑料搭个简单的棚,在木板上铺上稻草,算是床。平常没事,最怕的是打雷下雨。只要遇上打雷下雨,母亲就会站在湘江堤上眺望,满脸阴云。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

多少次,我看到小木舟从江那边过来,总期盼着是父亲回来,但带给我的总是失望。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乘的小木舟快到岸时,被一个大浪打翻,他死死抱着小木舟,总算划到了岸边,不过带回来的一百个鸭蛋和在河东买的一只黑土猪仔被冲走了。但父亲还是很庆幸,他笑着拍了拍口袋说:“200块钱还在,这是孩子们春节后的学费。”父亲还说,每当刮风下雨,他也会站到湘江大堤上眺望家里,心里念着,孩子们是不是安全回家了,家里该不会漏雨吧,塑料窗户该不会被风吹掉了吧。

正走着、想着,父亲骑着电动车回来了。父亲说:“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因为有了桥和高速,图景中不再有惊涛骇浪,不再有母亲漫长的煎熬与担忧。父亲把电动车往路边一停,我们父子俩站在湘江大堤上,面对图景,无比感慨。父亲眉飞色舞地讲起江那边的变化,石渚湖上正在建铜官窑古镇,很快就要开街了,房子全部是唐朝风格的……

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单介绍“我”周末回家、母亲的反应、五彩斑斓的菜园,营造出浓浓的田园家庭气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你妈打电话说,你回来了,我就往家赶,十来分钟的事”,这里的轻松与前文“等待父亲回来,唯有眺望”的焦灼形成对比。

C.文章结尾父亲眉飞色舞讲述的江那边的变化,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欣欣向荣、发展前进的变化。

D.文章将个人、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置于广阔的历史变迁背景之上,从历史的视角看待个人、家庭的生活、命运变迁,构思独特。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眺望”到了什么?

3.“父亲、母亲、我……谁又能走出历史的图景呢”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⑵星星之火,_____。(《尚书•盘庚上》)

_____,自胜者强。(《老子》)

⑷君子之交淡如水,_____。(《庄子》)

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⑹我有迷魂招不得,_____。(李贺《致酒行》)

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增广贤文》)

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刘将孙,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诗作于宋亡以后。

1.诗人闲游中却“忽成愁”,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