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拿来主义”。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C.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

D.节选部分若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要“拿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说说“抛给”“送来”“拿来”的本质是什么。

4.综观上面选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什么作用?

 

1.B 2.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3.“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送来”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拿来”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 4.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作用:“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理解错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来”只表示方向,“给”才有针对性。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 首先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看看这句话前后都写了什么。结合“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可知,此段是在批判“送去主义”;然后举了例子,“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现在回到句子上来,先抓关键词,“进步”,理解“活人代替了古董”,如此崇洋媚外,算“进步”吗?当然不算,因此可知这是“反语”;那么鲁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活人代替了古董”,这是崇洋媚外愈演愈烈的表现,鲁迅先生借此在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据此整理出句子的含义。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先看“抛给”“送来”。选文第三段以尼采类比,警告那些靠“送”巴结洋人的崇洋媚外的家伙,不要让后世子孙只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然后作者说“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子孙们磕头贺喜,人家“抛给”我们“一点残羹冷炙”,可见这“抛给”的本质是嗟来之食,是带有侮辱性质的。而“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为什么要说的“冠冕”?当然是为了面子好看些,看起来好像人家“给”了东西,颇有体面,实际上人家根本瞧不起我们,“送来”的说法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 再看“拿来”。选文第六段说“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送来”主动权在对方,人家给什么我们就得接着什么,而“拿来”则主动权在我们,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拿什么不拿什么,因此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确实是需要有脑子有眼光,挑选出最适合我们的东西。 4.本题考查对文本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抓住总领句、总结句、观点句等总结层意,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特点。 选段的中心论点是“拿来主义”,但是第一段却先提出一个“闭关主义”,一个“拿来主义”,“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接着列举“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表达对崇洋媚外行文为的讽刺和愤慨;然后分析“送去主义”的弊端和结果,那就是我们的后世子孙“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然后提出“抛来”“抛给”“送来”几个概念,引导读者体会其本质;接着才提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并解释了“送来”和“拿来”的不同,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中心论点。由此可见,作者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破”,这些是为“拿来主义”的“立”做铺垫的,这叫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作用:“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形成对比,既然“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都不行,当然只能“拿来主义”了,这样写使得论点的提出无懈可击,颇有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百年之后,我们竟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取得,不想给与。

C.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所以见其彻底革命。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做兼职,搞创收,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有些官员利用婚丧嫁娶来收受贿赂,在东窗事发后还狡称这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

C.他这位同学脾气不好,只要你给他提点意见,他就恼怒地勃然大怒,最怕别人说他有缺点。

D.有些学校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题目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学习质量的。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查看答案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