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

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主之罪  诛:声讨 B.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敝:疲惫

C.臣请其故  谒:陈述 D.不如伐蜀之也  完:完美

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曰:请闻说。  得地不足以为利

B.挟天子令天下  鼎与楚,以地与魏

C.与张仪争论秦惠王前  争名者朝,争利者于市

D.缮兵不伤众,彼已服矣  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B.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C.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处在四海之内,蜀在远西,故称蜀西海。

D.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九州”,故古代以九鼎象征国家。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B.司马错认为伐蜀可以富国强兵,既能获得丰厚的利益,也不会招致其他国加反对。

C.司马错认为讨伐韩国,挟持天子,定会导致多国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

D.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兵攻打蜀国取得了成功,这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1.B 2.C 3.B 4.B 5.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B项,“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的意思是“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敝”,使动用法,是“使……疲惫”之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其:代词,你们/其:代词,它的,指蜀国的; 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介词,把; C项,于:介词,在/于:介词,在; D项,而:连词,表并列,又/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兵”“蜀”“蜀主”“号”“侯”“陈庄”,虚词“之”“为”“而”。 “蜀主”意思是“蜀国的君主”,作“更号为侯”的主语,意思是“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十月”限定修饰“取之”,意思是“十个月攻下蜀国(完全平定了蜀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最终出兵攻打蜀国。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句子可以断开为: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故选B。 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说法错误,二周,指在战国时期由周室分裂而成的东周、西周两个小国。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 A项,“去攻打戎狄”错。曲解原文,原文“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根据语境应为“与蜀国争夺戎狄首领,这远离成就帝王的霸业”。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个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一句是()

A.彼童子之师,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圣人无常师。孔子师谈子、苌弘、师襄、老聃。谈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李氏子番,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劝学》一文中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封建帝王。

C.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D.六艺,指古代的《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等六种儒家经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B.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欤

C.其闻道固先乎吾          欲人之无惑难矣

D.于其身也,耻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彼童子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

D.人非生知之者          小学大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传授

B.今之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很多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D.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