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李煜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当时正是南唐盛世。他25岁时在金陵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南唐君主。当时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南唐已经是宋的属国。他当政期间,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公元975年冬,他蒙羞投降,随军北上,在宋都过了约三年的囚居生活,于公元978年去世,死时42岁。据说正是《虞美人》引发了宋太宗的杀机,导致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被俘之后的词作不同于前期摹写宫廷生活的作品。亡国被俘,对于他来说,是生活中的巨大转折。李煜本是具有纯真气质的词人,南唐灭亡后,他从一国之君变成阶下囚,这种“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所以李煜被俘之后的词作字字血泪、感慨深重。王国维评价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纯真的悲情表现出来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的无限愁闷。《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川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正所谓“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悲,难怪前人赞誉“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查看答案

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参见“相关链接”)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查看答案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诵读提示:1.此诗为乐府歌行体,音韵流转自然,诵读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2.此诗四次换韵,且句句用韵,可见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

 

查看答案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