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 “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 “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 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事①
陈与义②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逃亡等。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社会动乱,使人痛心至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目,从“感”字展开,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诗人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诗人虽然飘浮不定,但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阁夜》中以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民的深重苦难,并显示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邦彦的《苏幕遮》中,运用问句,由实人虚,把词人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诗句中所歌咏的历史人物,前后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
B.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D.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朋友沏了壶好茶招待你,你以诗句抒发感慨,以下明显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B.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C.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D. 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