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腊梅就问顺子:“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了,你咋没去?”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直到看不到走远的部队。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了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可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走的时候,是一个有双腿走路如飞的男人;回来时,却把一双腿留在了战场上。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了地上。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腊梅。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男女顺子和腊梅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思想,在最后毅然从军。

C.村里招收新兵,顺子为了躲避从军,谎称有事躲到了二姑家里,直到腊梅追到二姑家,顺子才极不情愿地回来。

D.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切说明顺子怨恨腊梅,腊梅越对他好,就越让他想到腊梅内心的愧疚,因为是她让他去当兵的。

2.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A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②交代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腊梅和顺子在是否参军上存在分歧。③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做铺垫。 3.①“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表明顺子对不能参军的无奈。②“低着头的顺子”,表明顺子对逃避从军的追悔。③“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表明顺子想从军的愿望得到腊梅支持后的兴奋。④“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表明顺子从军的坚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A项,正确。 B项,曲解文意。“落后思想”的说法错误,从原文“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等句可知:顺子还是有参军动机的,只是家庭父亲身体的原因没去成。 C项,表述不准确。错在“顺子才极不情愿地回来”这个地方。原文是,“(腊梅)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说明顺子并非极不情愿,他内心也想参军,只是担心腊梅和她肚子里的孩子。 D项,情感分析错误。顺子并不是“怨恨”腊梅,而是心疼腊梅,不想拖累腊梅,想要以这种方式逼腊梅离开。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同时,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造成了悬念。国难当头,年轻的顺子为什么不参军呢?身体有疾病吗?正是这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和顺子最终去参军做了铺垫。同时,这样写显得故事真实可信,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总之,结合背景,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角度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首先要找到文章中有关顺子心理描写的细节,然后梳理出顺子的心理流动线索,从而归纳出顺子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即可。第一处是:当腊梅问顺子为什么不去参军的时候,顺子是“低着头,小声地说”。说的内容是他爹的身体原因,八路军和地方政府考虑他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结果。第二处是:听说游击小分队又招新兵了,顺子跑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躲起来,被腊梅找了回去。途中,“低着头”,表明自己愧对腊梅对他的期望,而且他也有自己的考虑,他舍不得肚子里的孩子和腊梅。最后一处是: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这表现了他从军的坚定和誓死杀敌的决心,也为后文他英勇杀敌,光荣负伤铺垫。总之,先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再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个名为“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小试锋芒。在奥运会开始后的13天内,“张小明”共撰写了457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每天30篇以上,不仅涵盖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其发稿速度之快——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也让人惊讶。

“张小明”的核心——“写稿模块”由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同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共同研制。其工作原理是结合了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作为第二代新闻机器人,“张小明”不仅可以自己检索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诸如“笑到了最后”“实力不俗”等词语。

新闻机器人,或者叫AI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其实,在“张小明”出现以前,新闻机器人就已被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关注并加以使用。例如,国外有美联社的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以及纽约时报的Blossom等。国内则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Dreamwriter等。这些写稿机器人无一例外都运用到了大数据处理技术。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将其录入数据库中,再将这些数据按照语句出现频率以及新闻要素关键词进行分析加工。然后制作出一套符合该媒体发稿风格的模板,最后将新闻元素5W1H代入其中,一篇新闻报道就这样产生了。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以今日头条新闻机器人张小明(Xiaomingbot)为例》)

材料二:

机器人跟记者并肩工作写新闻,已经是一些媒体机构的现实。有些体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机器人新闻”不是关于机器人的新闻,而是机器人做的新闻,在人类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对于此刻正在电脑前写稿的记者们来说,似乎饭碗受到威胁,形势不太妙。

然而,写稿只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机器能就特定话题做电话采访吗?能写出有文采、直抵人心的报道吗?技术上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问题拟好,让机器打电话采访。但编辑是否愿意这么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更靠谱的判断是,机器人或软件将很快成为记者们手里的工具,用来搜寻新闻线索或生成内容。

记者的核心职责是从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中筛选,掂量,分析,权衡,组织,写出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报道。这是一门活技术,代代相传到今天,经过了百余年的演化。如果说机器人最终也能掌握这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技术,那也不大可能是现在。

(摘编自《机器人都能写新闻 记者们真要失业了吗?》)

材料三:

如今;“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出版商们正在努力应对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以及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的残酷现实。尤其在美国,机器人写稿现象越来越普遍。2014年以来,《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一直由机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自动生成。这中间也出过岔子。2017年6月《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州海岸发生6.8级地震的报道。但它实际上依据的是USGS错误发布的1925年地震记录,于是闹出了一个地震预警响了92年的笑话。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降低媒体机构对机器的热情。《华盛顿邮报》去年宣布,开始由机器发布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这些稿子每周都会自动更新,资料来源是高中橄榄球教练提交的净胜分数据。在欧洲,各大新闻编辑部在算法的帮助下,去年每月生成数以万计的稿子。荷兰的一个机构甚至使用一种算法,用更简单的语言改写稿子,为儿童“量身定制”新闻报道。牛津大学的亚历山大∙芬达坦言,虽然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仍不够精密。虽然人工智能无疑会越来越多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但哈佛大学的约书亚·本顿认为,专业记者们写稿时应对的真正困难和最严格的部分——仔细权衡信息和呈现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很难被机器掌握。

(摘编自《好新闻需要专业技艺机器人“记者”难取代“本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明”的核心是“写稿模块”,其工作原理是运用某些最新技术,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

B.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而机器人新闻是机器人做的新闻:两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C.机器人新闻普及速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在美国,机器人写稿比较普遍,某些新闻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D.现在,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华盛顿邮报》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都是根据数据自动生成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小明”是第二代新闻机器人,由两个机构联合研发,它不仅可以检索,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一些词语。

B.新闻机器人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采集、录入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然后将新闻元素代入其中,再制作出特定模板,这样就能“写”出新闻。

C.记者写新闻是一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活技术,它要求记者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恰到好处的加工,在此基础上写出优秀的报道。

D.如今,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为了应对这些残酷现实,“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越来越受欢迎。

3.使用机器人“写”新闻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

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节选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重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

B. 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

C. 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弘扬。

D. “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发展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

B. 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C. 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列举了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D. 文章第三段举唐诗宋词、古代戏曲以及古代器物造型的例子证明了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 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C. 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 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九峰楼寄张祜[注]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已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2.简要赏析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表现了再行之险。

B.五、六句由岸上引出舟中,江岸空旷荒凉、灯火明亮,只好在舟中坐待更残,盼望黎明。

C.七、八句引发感慨,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播迁。

D.全诗由江上风涛写起,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情在境中,深沉悲壮,诗歌用词极其富有情感。

2.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绶带,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称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⑥霄汉:高空,借喻朝廷。

1.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B.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C.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D.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做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