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时下,五名知名博客与电视评论人合写了一本《中国不高兴》,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

时下,五名知名博客与电视评论人合写了一本《中国不高兴》,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此回答以下2题。

1.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中西方竞争的加剧,本书离呼中国要“持剑经商”,与西方“有条件的决裂”。对此,你的看法是    (  )

A.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因此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B.联系是普遍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种观点有科学性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这种观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这种观点不可取

2.“不高兴”是情绪用语。人们可以“不高兴”,但不能“没理性”。克服“没理性”就主观而言必须    (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发展的观点

C.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思维方式

D.应该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1.C 2.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了里氏7.0级大地震,地震波及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岛国。据此回答以下3题

1.2010年1月15日,中国政府宣布向海地提供价值三千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其中第一批九十吨物资包括药品、帐篷、便携式应急灯、水净化设备、食品、饮用水和单衣等。运送救灾物资的两架包机于北京时问十六日起飞赴海地。这里的”救灾物资”属于    (  )

A.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因为用于应付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

B.国民收入的消费部分,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C.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因为它是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D.国民收入的消费部分,因为它既是用于公共消费,也用于个人消费

2.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共有142人,其中,维和警察防暴队125人,维和民事警察17人,另有公安部维和工作组6人。在海地地震中8名失踪的中国维和警察全部遇难。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维和部队的贡献表明    (    )

①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②中国协调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但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这说明  (  )

①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认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④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加强。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分)

 

 

 

 

 

 

   (2)运用可持续发展伦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6分)

 

 

 

 

 

 

查看答案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近10年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构建起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框架。中欧双方的了解与互信显著增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出现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良好势头。中欧之间增进互信,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带来重大影响。

   (1)简要说明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说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材料一  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

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摘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

材料二  某市团组织举办“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 征文活动,要求就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几个方面,就青少年应如何适应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1)用矛盾分析法对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2)请你根据征文活动要求,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953年的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

材料二  2010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目前,我国采取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方式。影响选择选举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2)怎样认识《选举法》的修正(同票同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