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是两岸交往史上的创举,今年的论坛参加的民众更多,界别更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各界的大聚会,是两岸基层民众的大交流,更是两岸血脉亲情的大融合。据此回答以下3题:
1.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说明
A.大陆和台湾有共同的传统习俗
B.祖国的统一没有障碍
C.文化具有民族性,在两岸的文化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D.只要有文化认同,就能实现祖国统一
3.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其中,对“文缘相承”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台湾文化继承了福建文化的优点
B.福建文化与台湾文化相互传承、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C.两岸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文化同根
D.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材料一 按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承担量化减排义务,但是,从表现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减排远未达到要求,中国猛烈抨击了美欧日减排不力。发展中国家无需承担这种义务。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宣布采取自由行动,如: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材料二 2010年6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的理论依据。
(3)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消费者、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证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A.人们改造自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B.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任何认识都无真理性可言
D.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上海世博园集成了大跨度索膜结构、“阳光谷”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与回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调控室温以及冰蓄冷空调、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透水地面、垃圾气力输送、半导体照明、垂直生态绿化幕墙、节能电梯等一大批创新科技。阳光谷如此设计的一大功能是实现雨水收集利用,经过处理后实现再利用。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与付出和奉献有关,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7分)
(10分)2013年4月8日,台湾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致词中多次强调和平与对话的原则,是普世共同发展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世价值具有普世性,多元文化和自由是普世价值的基本要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皆属之,它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
材料二 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问题不在普世价值本身,而在普世价值的话语权。
历史上,西方拥有普世价值(文明)梦。“西方现代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西方建构起普世价值的话语权”。在当代,西方的普世价值并不“普世”, 个别国家把推广“普世价值”纳入其全球战略,常常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去垄断发展模式的话语权,甚至演化为普世霸权。
历史上,中国拥有天下大同梦。中华文化尊崇仁爱、宽容、和谐、诚信、正义、民本、“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理念,和普世价值观是一致的。在新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因为中国模式正在丰富普世价值内涵。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以中国崛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严重冲击,导致“中国威胁论”之滥觞。
材料三 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而言,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即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
结合材料,分析构建具有普世价值的“真正的全球化”的政治意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