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也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还指出:“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一如既往地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会徽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东文化传统特色的特征元素:其中的几何形构成元素来源于山东济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错绿松石铜豆”上的“几何勾连雷”纹饰。色彩将山东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颜色与奥林匹克五环色彩融合为一体。构图文字应用了中、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会徽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2009年正值建国60周年,一位新闻工作者游长安街时赋诗“长安古道,百里接云霄。李白还魂早,定重赋,清平调。焉醉饱?全聚德、麦当劳。地铁天桥,斜倚谁家女?牛仔旗袍。”这反映了( )
A.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B.文化生活选择多样化
C.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文化发展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2009年10月13日,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建交60年来,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使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从文化的角度看,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是两国(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这表明( )
①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