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新理念。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认识论的启示是
①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认识需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④真理是永恒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建国60周年献礼歌曲《国家》中唱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下列名言与该歌词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日食本来是一种十分平常的天文现象,然而有人却把日食与一些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预示着可能会有地震等灾害发生。但据统计,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16次日全食现象,同期中国境内发生了7次大地震,却没有一次发生在日全食或日环食的当年。可见
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天象奇观与地质灾害之间必然存在着直接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将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于客观事物
④联系是具体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据传说,清朝一大盐商宴客,提议行酒令,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古人的诗句,其中必须有“红”、“飞”二字,否则罚酒。可轮到一客人时,苦思无果,瞎说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满座哗然,嘲笑白色柳絮为何变红。当时在场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假托“元诗”杜撰出了“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为此人解了围。而中国诗词史上也多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主要说明了联系具有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可知性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科学家们目前只能确定人体约l0%的基因所传达的信息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最终揭开基因与疾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有待时日。这说明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D.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可认识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