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姬陵保存了印度艺术雄浑大气的一面,又汲取了伊斯兰艺术的精细柔丽。融合的主要方法是洗去精细柔丽有可能产生的斑斓琐碎,把它们全都统一在同一色调里,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气韵。这表明
A.建筑文化是以雄浑大气为主调,配合以柔美的风格 |
B.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推动了文化长河的奔腾不息 |
C.世界文化是不同建筑风格的集合体 |
D.只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就能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一论述表明
A.文化保证了人的全面发展 |
B.文化激发了人的精神力量 |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
李商隐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种怀旧,徘徊;蒋捷在《虞美人》中吟诵“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诉说的是凄婉;陆游则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则有对山河不能收复的悲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A.具有丰富绚丽的风格 |
B.对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有独特的作用 |
C.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D.是一种凝固的艺术 |
《后汉书》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古代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两者的共同点
A.都看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
B.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
C.人们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交往方式的差异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 |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神马都是浮云”,“被××”,“给力”,“我爸是李刚”等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网络流行语体现了
A.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
B.流行文化具有更恒久的价值 |
C.网络已取代传统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D.文化创新已成为文化继承的前提 |
宗教的悲剧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入争斗。与此包含同一价值取向的说法有
A.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来秋风悲化扇 |
C.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D.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