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关于两岸关系”时指出:“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持久的 B.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关于民族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B.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汇总
C.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
D.民族特征越明显的文化越是先进的文化
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这首诗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中国人的心,一个重要文化原因是( )
A.海峡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
B.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两岸人民一致反对“台独”分裂主张
D.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01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重庆主持召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调研座谈会时强调,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因为 (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读上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我们能欣赏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主要是( )
①国画 ②书法 ③脸谱 ④古典诗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杰出的诗人把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这说明( )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 ②文化创新与发展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③繁荣文化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 ④只要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累就自然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毛泽东也是诗词大家。他在复《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写道:“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旧体诗是旧文化,新诗是新文化 ②诗歌创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文化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