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
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严格贯彻党的十七
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文化消费问题平稳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
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
足;文化设施和活动匮乏,某些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
风气乘虚而入。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理由。(8
分)
(2)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
需求?(12分)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27日—2月3日,温家宝总理展开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
出访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外交部部长助理吴红波表示,温家宝总理此次欧洲之行有3大目标,一是推动国际社会重振信心,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二是促进中国与上述欧洲四国的战略共识,扩大双边务实合作;三是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
材料二 2009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向大会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使用“信心”一词,全面透彻地诠释了实现“中国国信心”的有效保障
和社会基础,清晰地将“中国信心”传递给世界,“中国信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产生了积
极影响,成为了中华大词典的新名词。“中国信心”一词伴随着2009年“两会”的闭幕,
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1)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8分)
(2)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信心”?(12分)
(3)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政府应如何才能持振“中国信心”?(12分)
每年初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出前一年令全国人民感动的10个人,这些故事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而“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共鸣。“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 ( )
A.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
B.他们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
C.他们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
D.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
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首诗说明( )
A.新事物必然占用旧事物 |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2010年5月12日,是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至今人们还能记得那一幕幕惨
痛的画面,更能记得那一幕幕令人感慨、激动的瞬间。“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
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5·12的灾难侵蚀人们
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②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③ |
要想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在文化上的主张是 ( )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
B.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
C.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
D.互相尊重、平等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