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在人类的有生之年能不能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人类探索的步伐不会停止。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类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二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008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神七”载人航天飞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作为“神七”航天员,训练的艰苦性更甚以往。翟志刚说:“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曾头下脚上连续‘睡’5天。”航天人的拼搏精神,带给人们深刻的人生启迪。下列诗句中蕴涵这一人生启迪的是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看漫画《我是啥》。答案无非三种:一种是鸭头;一种是兔头;三种或者是鸭头或者是兔头。由此可见
①人的意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反映
③人的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这主要说明
A.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性
“开车时打开空调油耗会增加”,这是很多开车人坚信的“真理”。其实,这一理论并不完全正确。在2009年江苏网举行的一次推进交通节能减排的在线访谈中,有关专家表示,在气温适宜,时速小于60公里时,通过开窗通风会比打开空调更省油,但当车速高于80公里/小时,开窗会增加车辆风阻,此时,反而关窗开着空调更为省油。这反映了
A.联系的条件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主观随意性 D.联系的不可改变性
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A.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2010年3月至4月冰岛火山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造成长期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将达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这强调了
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 B.火山活动没有规律性
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都有特殊性
2.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火山喷发使欧洲许多机场关闭,因此带来这些地区陆路交通的繁忙。有科学家认为,本次火山喷发还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 )
A.是欧洲陆路交通繁忙的内因
B.对交通和气候的影响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C.可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体现了事物间的主观联系
D.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对人类诸多不道德行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