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这两种观点都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
①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 ①② C.①③ D.②④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道理有 (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2008年,中国经济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危难时刻,中国政府宣布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推出5680亿美元的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积极的财政政策非常关注民生问题,教育、卫生和住房三大民生难题无一不在投资之内;政府还提出千方百计地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这将有助于消费的拉动。通过对农村地区、地震灾区、西部贫困地区加大投资,有助于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改革税收,加强金融管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12分)
(18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材料一: 1978~2007年我国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变化表
(注: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材料二: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曾超过50%,2007年我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是35.3%,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定并发布增加各项农业补贴的方案,11月5日中央政府确定当前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另外,“家电下乡”、 “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政策也在2009年上半年初见成效,但从根本上还要增加农民收入,否则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只会是相对短期的现象。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试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宏观调控的角度说明怎样才能使“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不只是“相对短期的现象”?(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