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始了月球之旅。26日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了降轨控制,卫星成功进入了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试验轨道,27日开始对月球虹湾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回答问题。
1.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的神话。“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
A.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B.它的内容不是客观存在
C.它来源于文学家的创作灵感 D.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2.“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3.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卫星奔月跨越近六个世纪。“人类探索月球的步子越走越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世界 B.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C.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是无限的
4.嫦娥二号卫星对月球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月球表面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这表明
①仪器设备能延伸人的某些功能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人的认识总是具有局限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图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从哲学上看,这一标志的创作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②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③④
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人口众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回答问题。
1.早在1957年马寅初就预见到人口众多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说明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复制”
2.当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在新的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红利、破解老龄化社会的矛盾也凸显出来了。统筹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必须
①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 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重视真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
③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小王在家电市场购买了一款1780元的小一匹空调,而小李花3800元购买了同一品牌的同匹数的空调。两款空调价格不同的原因在于“节能”。两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意识活动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C.世界物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右边漫画《一根头发》反映的哲理有
A.事物的质变表现为新陈代谢
B.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上述观点
A.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夸大事物的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C.前者正确.它说明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正确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