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 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 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