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问...

在一次《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热点一:龙一直是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了几分自豪感。然而,“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右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幅著名漫画。图左是中国“大 龙”,图右的“龙尾”下面是代表世界的“小小寰球”,大家一看就明了它充满了“中国威胁论”的味道。为此,有专家建议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标志,因此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热点二:淮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韩信的故里,无名无姓的漂母和韩信之间“一饭千金”的故事流传至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母爱”文化遗产。今年的5月20日,“2010东方母爱文化节”在江苏淮阴举行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文化创新,举行母爱主题雕塑大赛、漂母公祭、爱心论坛、公益演出等多项活动,弘扬淮阴“母爱之都”的文化内涵。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请你参加他们对下列问题的探究: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当今时代实现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

(3)淮阴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常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淮阴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文化强区的建设。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4分)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4分) 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 ②继承淮阴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立足淮阴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淮阴文化产业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对言之有理的答案,都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最高不超过8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2010年3月15日,以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和共和党议员林赛·格雷汉姆为代表130名国会议员联名向白宫施压,要求奥巴马政府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强硬行动。这些议案认为,人民币升值25%到40%将会使美国贸易赤字每年减少1000亿到1500亿美元,增加75万到100万人就业。议员们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要求商务部对被贴上此标签的国家逐个征收反补贴关税。

材料二:呼吁国会和政府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采取强硬行动的还包括美国最大的工会联盟劳联-产联.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以及代表美国制造商和纺织业的一些工会组织。但代表跨国公司的美国商业组织反对这样做。他们表示,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其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美国政治结构中政府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

 

(2)有人认为美国利益集团是“民意的代表”,你如何评价?

 

 

查看答案

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是大豆,也不再是波音飞机,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的方式起而捍卫自已的文化,如法国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请回答:(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国家应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看“洗刷西方情人节”的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查看答案

红色元素一直被认为是喜庆、庄重和成功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流行。这表明

A.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B.文化习俗一旦形成则具有顽强独立性,是不会改变的

C.红色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查看答案

考古工作者可以透过古迹、遗物来分析认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社会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