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讨厌灾害,一直躲避灾害,但近年来,地震、干旱、洪涝灾害等灾害频频发生,祸及人类。材料表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09年7月6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一帖:“中国最牛门面房,绝对雷到你!”发帖人“爱在栾川”在图片说明中说:“上级领导来视察,就是坐在车里看看,他们哪里知道华丽的墙体后边是破旧的土坯房。”这件事说明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
B.意识有时决定物质 |
C.脱离实际,主观不符合客观,是做不好工作的 |
D.只有正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 |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
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D.事物不可捉摸,难以认识 |
地震是由地壳受力的作用所致。断层两侧岩石体受力的作用产生弹性变形,当岩体继续受力,变形越来越大,会累积起变形能,然后逐渐转变为位能,一旦变形消失,就发生地震。这表明
①运动是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运动的主体不一定是物质 ④事物的联系引起运动变化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④ |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1)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2)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12分)
材料一 目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守信的现象经常出现,具体表现在产品或服务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拖欠账款、财务失真、逃避债务等等。信用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很大危害,如一些地方由于信用缺失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假冒伪劣泛滥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使消费受阻;企业财务失真,逃避债务,严重扰乱了税收和金融秩序。
材料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也是企业加快自身发展、形成长期竞争力的需要。
材料三、因美国罗曼公司破产导致的金融风暴迅速在全球蔓延,各国股市暴跌,为了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2008年10月,美国、欧盟各成员国、日本、俄罗新等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相继采取救市措施,力保全球金融市场稳定。10月8日,我国政府也宣布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率”齐降是我国近9年来首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我国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政策也将由稳健趋向积极。这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市场稳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强决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为什么说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加快自身发展、形成长期竞争力的需要(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我国当前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