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的住处周围长满了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他在画竹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D.意识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特点 |
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为人类造福。这说明
A.人在规律面前可以随心所欲 |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
C.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
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自然界的存在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D.静止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对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B.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
C.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D.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
2008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16—17题。
1.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
B.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为人类服务 |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2.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将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探测。这里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对真理性认识的追求是无限的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