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6-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和社保支出情况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国家
①加大财政支出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②通过财政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
③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通过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这是因为:
①市场能够比较及时灵活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能事先对资源配置作出合理安排
③市场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与创新的积极性
④市场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价格的高低
B.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能形成价格优势
D.采用先进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材料一: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及相关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商定于2009年4月在英国伦敦再次举行会议,推动合作,促进发展。2009年2月,在美国国·会通过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具有“购买美国货”条款,根据该条款,使用“新政”资金的公共工程,必须使用 “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前提之一是“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的承诺”。所谓美国的国际协定承诺,主要是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根据前者,加拿大、墨西哥享有“豁免权”;根据后者,欧盟、日本、瑞士、韩国等约40个世贸成员不受限制。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晚,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中关建交三十周年宴会”并发表讲话时指出,中美两国由昔日的相互对立和隔绝成为今天的利益攸关方和建设性合作者,两国建设性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关两国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战略对手,双方都应该始终坚持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不动摇,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评析美国的这一做法。(10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中美双方应始终坚持建设性合作关系大方向不动摇的正确性。(10分)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注:同比增长是指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产业增加值反映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材料二:2008年初,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为“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6月底,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变为“一保一控”。“一保”,就是保经济增长速度,“一控”,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到2008年11月初,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经济迅速下滑,通货膨胀已经不太严重,宏观调控政策修订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了这一宏观调控政策。
材料三:2009年3月5日,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个“核心数据”中,七大“民生指标”非常抢眼。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四百二十亿元促进就业;为企业 居民减轻税负约五千亿元;安排“三农”投入七千一百六十一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一千四百六十一亿元……。美国《侨报》对此发表评论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层今年的决策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笃行“为政之要首在利民,为治之道重在安民”。
(1)分析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哲理。(10分)
(3)结合材料三,逐一分析上述民生指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4)从国家职能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家应怎样实施经济职能才能更好实现“安民”、“利民”。(10分)
2008年11月23日,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回答下列各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人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人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结构的特点是
A.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被根本改变 B.劳动报酬为主、多种收入方式并存
C.转移性收入在非劳动收入中的比重降低D.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人比例发生根本变化
2.党中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认识应该是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②它是党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的产物
③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