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您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英国2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食品产生的,“欧盟”1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肉类和奶制品。
材料三: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短缺的国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中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12月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10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10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研究了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
材料一: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材料三:翻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还是普通百姓关注的教育、住房、收入分配,随处可以找到涉及民生的论述。“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3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10分)
(3)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理解。(5分)
材料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政府纷纷把刺激国内消费、恢复经济的注意力投向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呈“小、弱、散”状况: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资源分散。国务院于2009年7月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改制、重组、合并,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规划文化企业上市。
材料二: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丰厚。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山东省把举办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契机。为了让本次文博会更具特色,山东省政府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为文博会提创意”建言献策活动。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现阶段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5分)
(2)简要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起来。(8分)
(3)假如你参与建言献策活动,你会通过哪些途径?(至少写2条)你认为公民积极向决策机关建言献策的价值何在?(6分)
2010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题为《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白皮书。全面介绍过去一年中国在促进与保障公民各项基本人权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状况的了解。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在我国,最基本的人权是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生存权与发展权
2.中国政府在保障人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充分体现了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 ②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③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年1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回答下列各题。
1.新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要目标是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医改方案的实施
A.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B.目的是树立政府权威
C.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D.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2.该《意见》通过之前,2008年10月14日有关部门首先发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②我国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③我国公民可以参与决策的形成 ④我国公民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这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该贸易区的建立
①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②将向世界传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正面信号
③为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