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回答下列各题
1.“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列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有
①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2.从政治生活角度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 )
A.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
B.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
C.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
D.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必然要求 |
(32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材料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一些贴息、扶持、补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资金(包括小额贷款),调动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除了中央投入外,也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进行配套投入,运用“一事一议”奖补引导农民投入,多建多补、早建早补。
材料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大、见效慢,在市场化条件下,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有的地方在兴建水利设施时,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但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挪作他用。
材料三: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国家应该如何引导资金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2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理由。(10分)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10分)
材料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农村蓬蓬勃勃地开展。某中学高三(6)班学生就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走访了苏南的某个富裕村。走访中,同学们了解到:该村积极利用沿海的区位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了村企技术创新,加快了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材料二:胡锦涛主席21曰在芝加哥参观佩顿中学时送学生三句话:知识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望。在美国欢迎宴会的演讲中,胡主席强调“要加强对两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规划,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尤其要积极促进两国青年交往,开展更丰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动,,让中美友谊后继有人”。
(1)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一谈你对该村经济发展的认识。(10)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胡锦涛主席的上述讲话。(10分)
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又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有专家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是我们必须转变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发展这样的观念,要倡导节约、拒绝奢华,珍惜公共财富,创造基于科技创新的新兴财富的价值观。这种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
② 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现实的改造世界
③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④ 引导我国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话欲燃----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②良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漫画《刚出壳的鸡》的哲学寓意是
A.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要看到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