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群众所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良莠不齐,某些内容雅俗共赏,某些内容却低级粗俗。这说明
①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引导
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
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材料一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注: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6亿人。
材料二 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针对目前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主要是初次分配领域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追求“民富”,主张实现“两个同步”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中反映出的问题?(7分)
(2)结合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变化,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6分)
(3)有人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评析这一观点。(6分)
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发表关于反腐的白皮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目前,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盐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各监督主体既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形成了整体合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
材料二 中国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制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廉政文化精华,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书画展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表现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出一批主题昂扬向上、时代特色鲜明、体现人文关怀的优秀廉政作品。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歌颂了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优良传统,展示了廉政建设的丰硕成果,推进了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中重视人大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理由。(8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是怎样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 (8分)
沙尘暴属于自然灾害性天气。其发生需要有不稳定的气流、大风和沙尘源。目前,人类对气流、大风等自然现象是无法控制的,能够控制的只有尘源。沙尘暴不可能被消灭,增加林草植被可减少沙尘暴危害。专家研究表明,在同等的气候条件下,林草植被盖度达到40%以上,风沙活动就不显著,如果林草植被盖度在15%—40%,会有局部的风沙活动;低于15%的林草植被盖度,沙尘活动就比较频繁。
我国努力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0年来,国家累计投资95.1亿元,与2001年相比,林草植被盖度由44%提高到55%,工程区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吨。该地区已经从沙尘暴加强区变为减弱区。
结合材料,说明在沙尘暴治理问题上应坚持哪些辩证唯物论的观点。(7分)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2%。2010年全球70%的增长由新兴市场国家贡献,其中20%左右来自中国。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濒临衰退,中国政府敢于担当,主动调整经济增长结构,积极与各国协调共担责任,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世界”是中国的呼声,如今“世界需要中国”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联系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世界需要中国”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8分)
从“开发”转向“开放”,从“打基础”步入“快富民”,从“工程项目大干快上”步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输血”到“形成造血机制”,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透露出新一轮开发的路径选择已开始“转型”。这说明
①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今后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②思维的创新过程必定是一个对既往认识的摒弃过程
③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