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体现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在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办的国宴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谵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
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对社会思潮具有引领作用 ④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积极推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投入和建成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意义在于
①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使社会主义荣辱现成为每个农民的行为准则
③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满足农民求知致富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线,彰显“教育优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教育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探索,与时俱进,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回首60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据此,有人认为“民族睦,国家兴;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民族之间就团结和睦。”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