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电视台新闻访谈日记者围绕“关注用工荒,破解招工难”话题,展开调查和采访。
[新闻采访]
为了探寻“用工荒”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农民工:东南部地区的工资虽然较高,但生活成本很高,子女的教育受到很多限制,很难照顾好家庭。况且目前家乡就业机会多了,打工何必舍近求远。
技术人员:尽管在东南部打工收入较高,但是压力大,在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碰到许多实际困难,难以享受“市民”待遇,个人发展空间有限,所以更愿意回家乡创业。
大学生:我们希望有良好的薪资待遇、舒适宜居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到哪里发展都可以。
(1)当前为了解决用工荒难题,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期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政府职能的角度,评析这一举措。(10分)
(2)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满足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8分)
[新闻调查]
记者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搜集到美国商会上海分会最近的一个调查数据,28%的国际公司表明已经考虑在西部设厂,国内已有不少工厂迁移西部建设。就此专访了某经济管理专家。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企业向中西部迁移,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的选择。
(3)请你列举专家提到的“综合考虑的因素”的其中两个方面,并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理由。(12分)
[记者感言]
曾几何时,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沿海,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昔日那铺天盖地,蔚为壮观的“孔雀东南飞”景象已难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凤凰纷纷归”,真是沧桑巨变!
(4)结合以上材料,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记者感言的认识。(12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厥鱼肥”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寓意,下列名言与之一致的是 ( )
①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宋代陈善在《孟子·义利》中写道:“利出私情客万喃,义测天理乐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这启示我们 ( )
A.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要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应该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下表是2008-2011年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图中“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教”字的右边象征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棍棒),左下是一个“子”字,左上两个又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金文、小篆只是甲骨文略加变形而已,演变至楷体,字形变化较大。宋朝朱熹依据“教”的楷体字形训诂字义:“‘文’‘孝’谓之‘教’。”这一演变告诉我们( )
A.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最美的洗脚妹”刘丽的事迹深深感动着观众。这表明 ( )
A.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先进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