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分挂念宁夏的发展,多次到宁夏考察指导工作。2007年9月,他指示国务院部门组成17个专题组到宁夏调研,提出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从哲学上看,之所以强调调研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B.通过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要,体现了党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通过调研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D.通过调研可以获得科学的感性材料,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世纪20年代,英国要在泰晤士河修建一条水下隧道,松软多水的河底使施工极为困难。工程师布鲁尔散步时无意中看到一只昆虫在其外壳的保护下使劲向橡树皮里钻。受此启发,他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先把空心钢柱横着打进河底,以此作为“构盾”,在构盾的保护下开挖,边掘进边延伸。结果施工难题迎刃而解。一种新的施工方法——“构盾施工法”发明出来了。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 )
①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
②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
③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④技术创新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
①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终极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