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4月2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同步推出淮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报道,生动展示了淮北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下实现的华丽转身。淮北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与环境和谐、生态与产业融合、农村与城市协调、经济与社会共进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
材料二: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表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看又中用”: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靓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也为淮北的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文明创建工作被淮北市作为谋发展、促转型的“龙头工程”,汇民生、聚民力的“民本工程”,提素质,树形象的“品牌工程”。淮北市十余年的文明创建工作,乐了百姓,靓了市容,美了山水,扬了美名。“争做文明市民、为城市增添光彩”,“全民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标语,布满了淮北市的大街小巷。
(1)创建文明城市,推进城市转型,提高幸福指数,一直是淮北市的不懈坚持。请你就上述材料,分析淮北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8分)
(2)试分析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8分)
材料一: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三聚氰胺……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1年3月22日,安徽省首届企业质量管理现场会在合肥举行。首批168家企业发表质量承诺倡议并现场承诺签名,彰显了安徽企业对狠抓质量管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方面,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需改进完善。监管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个别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徇私枉法。另一方面,真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加工出来的。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材料二:2011年5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安徽省质监局先后组织开展11项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办违法案件4760多起,出动行政执法人员68120多人次。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有十多个部门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希望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做到不失职,不扯皮,不遗漏,切实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这一大事管严、管好。”
材料三: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5月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但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经济生活知识。(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2分)
(3)政府关注食品安全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12分)
5月8日,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今年淮河流域天气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和今年主要工作。淮河流域各省防汛抗旱部门要立足于“十二五”发展的顺利开局,牢牢把握进一步治淮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认识当前淮河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形势,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淮河安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始终是必须全力抓好的一件大事要事。这说明
①事物变化的趋势就是发展 ②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三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2011年1月初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走过了三十年来依靠资源驱动增长的模式,迎来了依靠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时代。党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哲学上看,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创新,其依据是
①辩证法的否定观的要求
②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创新精神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心态培育”成执政者考题,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D.社会心态是反映了人的意识的存在
下表是八年来历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
这些不同的关键词的确立,告诉我们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D.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