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回答下列各题:
1.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时期
2.以下关于中华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①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
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③呈现多民族的色彩,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④各民族共同拥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
A.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B.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C.有利于中华文化同化其他民族文化 D.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下列名言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领导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始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回答下列各题:
1.下图呈现了汉字“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启示我们
①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 ②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的延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据媒体报道,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的文字和我国的汉字非常相似,甚至相同,这种现象被文化界形容为“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说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以汉字为标识之一的中华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汉字文化圈”的出现会削弱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诗歌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回答下列各题:
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些现代歌曲从古典诗歌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婉约、隽永的韵味在流行乐坛中独具魅力。这表明
A.文化传承就是文化复古的过程 B.文化创新应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
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D.文化创新是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2.中国的诗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尽管人们可以将其翻译成别国的语言文字,但在意义和韵味上都与原诗有在着天壤之别。由此可见
A.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要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交流
C.要融合世界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D.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010年8月28日,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在北京开幕。武术搏击交流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意味着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它民族文化
B.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就是学习其他民族文化
C.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D.不同民族文化既存在差异,又逐渐趋同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①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