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
B.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
C.诗人的认识受到他自己的心理感情的影响 |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
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 |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D.要反对从变化的实际出发 |
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了门捷列夫元周期表上的第114号超重元素,新元素的原子量为289。送一发现填补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个空白。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出电脑,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导弹、宇宙飞船等能够自动控制,达到预定目的。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A.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C.否认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D.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 “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上述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要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
C.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
D.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共同之处是肯定
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C.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