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杜会主义和...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苏南地区作为经济上率先起飞的地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继续领先全国一步: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以科学发展解题”,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坚持在发展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不断破解各种矛盾冲突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该地区推行“幸福指数”,他们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打通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苏南地区的有益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哲学启示?(12分)

 

(1)苏南地区“善于从剖析矛盾人手”,启示我们矛盾是普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正视矛盾,善于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3分)(2)“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启示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3分)(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休,苏南地区“尊重群众”“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分)(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苏南地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广东省A县某中学高二(5)班学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深入该县某村,采访村长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设想。村长谈到:本村农民虽然年人均收入还只有1500元,但村委会决定在2006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用一年的时间按统一标准改造农民旧房,修建村庄大道,率先建成新农村。

请你用所学唯物辩证法知识对村长的设想进行评析。(10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06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60岁的林秀贞,是河北省枣强县南臣赞村一名普通的农民,从1976年开始,她相继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先后无偿资助17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并在自己的工厂里安排8名残疾人就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为构建和谐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林秀贞的忘我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敬重。她先后被评分县、市、省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年8月份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26家媒体,饱含深情地集中报道了林秀贞的感人事迹,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对于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1)结合材料一说明,林秀贞的事迹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哪些道理?(8分)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请你简要回答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4分)

 

查看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指出,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全党同志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1)请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材料上述材料。(8分)

 

查看答案

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8分)

 

查看答案

网络教学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它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关注,缺乏一种人文的氛围,在学生求知求真的过程中不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与情感的相互激荡。由此可以看出                 (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客观的               

C.事物是联系、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D.创造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