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游子远行时,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的思念之苦。唐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附,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忘忧”“宜男”之说虽“无一验者”,但并不妨碍人们借此表达某种愿望。这表明 ( )
A.某些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眼见不一定为实 D.艺术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 )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多数是不可信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据此回答15~16题。
1.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
2.会议提出,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 )
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名句。清代著名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作过如下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两种不同的评论表明 ( )
A.都不符合审美法则
B.认识不一定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D.主观与客观是不可能统一的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一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 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作用
C.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就能成功
D.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世界也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富硕果。据此回答11~12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 )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许多新提法让人瞩目,如“生态文明”、“GDP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等。这一系列的新提法说明 ( )
A. 实践是不断向前推移的 B.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科学实验 D.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