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这说明( )
A、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B、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C、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
“因地制宜”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看水土、气候等,盲目种植,那么就必然导致失败。这说明( )
①利用规律必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
③任何规律都有好坏之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与这一观点包含哲理相同的是:( )
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满招损,谦受益 ④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复合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认识.这说明( )
A、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错误后正确
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以上这些观点按照顺序依次为( )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诡辩论
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