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条规定体现了 ( )
A.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同样权利 |
B.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
C.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一国的国名往往具有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一般都能包含该国的某些重要特征,比如“俄罗斯联邦”、“美利坚合众国”等。上述国名中的“联邦”和“合众国”是指该国的
A.国体 |
B.政体 |
C.国家结构形式 |
D.国家机构设置 |
(18分)“民富”是目前人们最关注的热词之一。某校高三(1)班学生以“强国之道,藏富于民”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之一,将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乙同学:国家应该让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只有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精神“富起来”了,才是真正的民富。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应如何实现“民富”目标。(6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的正确性。(6分)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为老百姓精神“富起来”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日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大财政预算内投入,以“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
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把“最后一公里”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重中之重来抓。
【注: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1)结合材料一,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6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支持“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8分)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一五”时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民族地区GDP、财政收入增速每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公路、水路建设投入是“十五”时期的2.2倍,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两基”人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覆盖率达到98.5%,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绚丽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这些具有原生性、唯一性、神秘性、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和群众参与性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成为大型的生态博物馆,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探寻“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就拯救并实现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再生提出可行性建议。(6分)
新时代的活雷锋郭明义对于什么是幸福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话语虽然朴素,但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下列名言与郭明义这些话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B.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C.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