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北京卷)32.200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成员国会议研究防控甲型HIN1流...

(北京卷)32.200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成员国会议研究防控甲型HIN1流感的对策。中国政府表示,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将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必要的防控物资、经费和技术支持。这表明

  ①解决国际问题必须通过国际组织     ②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纽带

  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国卷II)35.自1990年到2008年11月,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2008年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维和行动有利于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维和行动有利于扩大中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军事联系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材料一 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封建专制是中国政治无计可逃的唯一选项。辛亥 革命通过武装起义掀倒了皇帝的宝座,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   制制度。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张謇深刻地指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迥然不同”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

材料二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在亡国灭种的忧愤中,辛亥英烈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高扬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和集聚了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把自己为   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党不仅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使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全国执政后,党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3)结合材料三,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变为现实的。(6分)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材料一 中国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努力使经济社会发   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先后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规划。

(1)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中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扶贫减贫工作?(12分)

材料二  2001—2010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开发的资金达到2043.8亿元,年均增长11.9%。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国减贫事业发展。到2010年底,贫困地区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我国扶贫减贫政策和措施加以阐释。(14分)

 

查看答案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②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决定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作风接“地气”,作品才有“人气”。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关切民情民生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新闻战线开展此项活动是因为

①新闻作品属于意识范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新闻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创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闻作品源于创作者文风作风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