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09.合肥测验)材料一:无节制地消耗资源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现代化...

(2009.合肥测验)材料一:无节制地消耗资源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l0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我国GDP每增加l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发达国家的数倍。

材料二: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新法律将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律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的今天,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循环经济”对我国有何经济政治意义。

(2)请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

(3)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面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企业应该怎样适应新的变化?

 

(1)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我国资源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2)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行使立法权的体现。②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关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要求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通过和施行,必将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法律保障。③我国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发展循环经济,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①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认识联系,利用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废物回收以及处理的方法,循环利用,甚至可以变废为宝。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通过企业的努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设计理念,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④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臼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9.湖南质检)甲公司与乙公司(建筑企业)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2008年7月30日由甲向乙提供建筑用水泥100吨。签约后甲公司所在地发生洪水灾害(甲及时通知了乙),因受水灾而致延交货一个月,严重影响了乙公司工程进度。有关该案的正确表述是

①甲公司是因不可抗力而延迟交货 ②甲公司有违约行为

③甲公司可以法定免责 ④甲公司一定要承担违约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09.湖南质检)由于汕头金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生产、销售的“金味”麦片产品的包装上使用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并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宣传,中国奥委会一纸诉状将其告上了法院。经审理,法院终审判决汕头金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赔偿中国奥委会500万元,并向其公开致歉。这是因为

A.奥运五环标志是被法律禁止作商标的

B.奥运五环标志属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

C.奥运五环标志是公众熟知的驰名商标

D.奥运五环标志作为商标要经中国政府批准

 

查看答案

(2009.湖南质检)甲于2008年3月著书一部交给出版社, 4月该书正式出版,甲获稿酬3000元。同年9月与乙结婚,依照我国法律规定,该款应

A.归甲个人所有 B.视为甲乙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

C.归甲乙双方协商确定归属 D.由甲乙双方平均分割

 

查看答案

(2009.辽宁月考)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圳经济特区制定的《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提出,条件成熟时,该市将进行市长差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点在于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②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③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④促进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09.辽宁月考)在我国,公民之所以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这是因为

A.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B.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D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