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材料一:“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家之一。他创造了我们的科技神话,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乔布斯的一生都与“创新”一词紧密相连。史蒂夫·乔布斯的逝世,再次引发人们对苹果公司成功经验的探讨。
经验一:产品设计专注于顾客的想法和需求。苹果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切以满足消费的核心需求为出发点。把原来纯粹以技术为导向的创新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让复杂的技术变得为大众所理解,让产品的操作更简单、设计更有品位。比如在设计iPad的时候,用户或许会表示“我需要更轻薄、一键开机,待机时间长、操作更方便的笔记本电脑。”事实上,在一些技术产品方面,苹果公司都是后来者,但苹果公司敢于、善于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品+内容”的组合,创造出全新的产品,苹果的秘诀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引领改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竞争优势。
经验二:每周两次匹配的设计会议。每周,工程师和设计人员都要在一起开两个不同的会议。一个是“头脑风暴会议”,大家把各种疯狂的想法说出,完全不受限制,不管是新产品特性还是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大家都畅所欲言。另一个会议是“生产会议”,与头脑风暴截然相反,这个会议要把选定的疯狂想法尽可能细化,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两种会议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反复切换着。最后按“从10-3-1”的流程选出一个最终产品。“乔布斯在位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否决大家想出的绝大部分创意,而使公司集中力量专注于其中两三个创意并将之变成现实。”
经验三:苹果卖的不是产品,是体验,是梦想。“销售圣经”里最重要的一条是——你推销的是煎牛排时的滋滋声,而不是牛排本身,因为是滋滋声让人流口水。苹果专卖店提供的也是这样的滋滋声:城市中心的繁华位置,极简完美风格的专卖店里,了解和享受各种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激发了人们对苹果产品的期待,也激发人们内在的天赋、梦想和野心,由此赢得了消费者的心和对苹果产品的追捧。
材料二:企业的领导者们都在寻找新的、创造性的途径来推动他们各自的品牌成长。有人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无疑是最好的借鉴,我们应该学到很多。也有人认为,这个商业天才的一生,我们难以复制,世上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乔布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苹果的成功经验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6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乔布斯的一生都与‘创新’一词紧密相连”的唯物辩证法依据。(9分)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看法。(8分)
下面表格中左半部分,是一位同学对“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的见解摘录。这些见解都蕴涵一定的哲学道理。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这些观点,并在表格右侧写出相应的哲学原理。(8分)
学习有预习、听课、复习、练习、考试等环节,其中高质量的听课最为重要。课堂上认真听讲一分钟,胜过课下自学 10分钟。 |
|
同样是做练习,方法不同收获也不同。提高作业的效益,应当在做习题时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同类题目的共性,做到触类旁通。 |
|
情绪、精神状态很重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时常鼓励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对学习很必要。 |
|
学好知识,实验操作和社会实习很重要,通过这些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学以至用。 |
|
如果我们把“道路”一词拆分为两个方面,将“道”比作“人生的大方向和趋势”,把“路”比作“生活的途经”,那么下面关于这两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道”和“路”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②“道”和“路”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道”和“路”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④“道”和“路”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① 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绝对同一的观点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当你贫穷吃惯了草根绿叶的时候,你会感到肉是美味的,当你富有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时候,在偶尔一天吃到绿叶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绿叶是美味的。从哲学上看
①美味的东西是因感觉而存在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事物的质变是以量的积累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①既要看到事物的前进性,更要看到事物的曲折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