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在四次会议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在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翻阅我国法律规定的调节制度,包括诉讼中的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民间纠纷调解以及其他方面的调解制度,都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进行制度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如证券制度等,则是在学习国外立法经验基础上补充善而成的。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根据国情和实际对传统法制文化、外来法律制度加以改选和创新,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1)简要回答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立法是如何实现不断创新的。(10分)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教材P78—79) (每句1分)。  (2)①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2分) 我国立法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根据国情和实际对传统法制文化、外来法律制度加以改造和创新体现了这一点。(1分)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分)我国立法遵循了事物发展规律,是在继承传统法治文化和借鉴外来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完善和创新,从而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1分)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前后相继的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分)我国立法创新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进行的,同时又注入时代精神,借鉴学习国外的法律制度和立法实践,为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础。(1分)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我国立法根据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而创新的,继承传统文化而不守旧,借鉴外来法律制度而不照搬,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法律体系。(1分) 【解析】本题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创新知识的理解。 (1)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从书中的三个方面加以回答。 (2)可以从树立创新意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联系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方面结合材料加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做好2011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下列经济观点与这一要求共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

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④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关于“2011中国”的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2011年前两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查看答案

“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这启示我们要

A.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重视量变注重积累              D.立足整体,兼顾局部

 

查看答案

“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人生警句是从“腐败”二字拆解为“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六个偏旁部首后重新组合起来的。下列古语与这句人生警句蕴涵的唯物辩证法相一致的是

A.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B.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泾溪》)

C.其为政也,善因祸而得福,转败而为功(《史记》)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荀子)

 

查看答案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事物的质变

④瑕不掩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