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 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

6ec8aac122bd4f6e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  近年来,国家对“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10分)

 

(1)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2分)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1分)。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1分) (2)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2分) (3)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民生;有利于拉动与消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经济结构。(4分) 【解析】本题是图和材料相结合的试题,在提取材料一的信息时,要注意四点:一要看清图的名称,反映的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情况;二要看清图例,两条曲线,哪一条代表投资率,哪一条代表消费率;三要看清这两条曲线各自有什么变化趋势;四要看清注,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少考生忽略了注,不知道将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与注中所反映的全球投资率和消费率情况进行比较,以致无法准确揭示本题显示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我国经济问题的实质。 回答第二小问,首先要认真阅读第二则材料,领略材料的主旨。材料二旨在说明国家采取措施,扩大内需,逐步提高消费率。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要求考生结合第一小问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便可明了国家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显然,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后者是针对前者提出的。 回答第三小问,一要锁定运用知识的范围;二要分析意义,所谓分析意义,也就是从“为什么”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又必须围绕“提高消费率”进行。讲到消费,自然需联想到生产、交换、分配等问题,这样,答题的思路就清晰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几年前房价上涨的原因并回答我国政府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依据。(15分)

 

查看答案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

预算安排赤字9000亿元。下列对财政赤字骤然增多的正确认识是

①这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②这体现了财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③这是我国实施紧缩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④这是我国扩大内需、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某出口企业向美元区出口机器设备,当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为1∶7时,

每出口一套价格为12万美元的设备,可获利36万元人民币。当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

率变为1∶6.5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此时该企业每出口一套设备,获利(  )

A.30万元人民币                           B.32万元人民币

C.33.75万元人民币                        D.36万元人民币

 

查看答案

2011年7月7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

机构一年    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

个人住房公积金货款利率相应调整,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②实现居民个人投资的多元化

③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④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假如让你写—篇集中反映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小论文,需要确

定—组体现兼并重组积极作用的“关键词”,请选出下列最准确的一组

A. 多元化经营  引导消费方向

B. 国际化经营  主导汇率走势

C. 规模化经营  优化信贷结构

D. 集约化经营  优化资源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