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某班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8分)
材发生在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造成众多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辨题:地震是不可准确认识的。(6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强调,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1)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何意义?(6分)
(2)为什么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6分)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
A.均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
B.均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
C.均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均无法独立存在 |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
D.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