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 201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

材料一 2012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向抗日战争烈士敬献花篮,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胡锦涛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材料二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根据材料一,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上述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0分)

 

(1)答案一:赞同。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6分) 答案二:不赞同。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观点只强调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的作用。(6分)(上述两种答案均可) (2)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3分)②从本质上说,这些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③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分)④抗震救灾精神等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的,就应该围绕民族精神的作用来回答。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是错的,就应该围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来阐述。既要看到经济决定文化,又要看到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考点:民族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结合材料,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几条建议。(12分)

 

查看答案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需求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9分)

 

查看答案

我国人均能源可开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较高,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应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9分)

 

查看答案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查看答案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③量体裁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水滴石穿——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