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经济学依据是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太大不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②分配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③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④这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体现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2010年7月,中央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日臻成熟。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单一的文化事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文化自觉。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就、金融危机后中国文化产业的逆势攀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魄力。
材料二
2011年3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谈到未来五年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方向时,着重强调抓好五项改革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已转企改制企业间的重组联合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这是今年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将首先基本完成党政机关所办报刊、大型传媒集团所办子报子刊和企业所办报刊的转企改制任务;四是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五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出版传媒业融资的渠道,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推动一些企业实施跨国兼并、联合、重组,支持他们到境外去办报、办刊、办社、办厂。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2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3月,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两会”肯定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表1 2006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
纯收入(元/人) |
比上年名义增长(%) |
比上年实际增长(%) |
2006年 |
3587 |
10.2 |
7.4 |
2007年 |
4140 |
15.4 |
9.5 |
2008年 |
4761 |
15 |
8.0 |
2009年 |
5153 |
8.2 |
8.5 |
2010年 |
5919 |
14.9 |
10.9 |
注“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比2005年的10493元增长82.1%,除去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0%。
表2 2006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年份 |
生活消费(元/人) |
比上年名义增长(%) |
比上年实际增长(%) |
2006年 |
2829 |
10.7 |
9.1 |
2007年 |
3224 |
14 |
8.1 |
2008年 |
3661 |
13.6 |
6.6 |
2009年 |
3993 |
9.1 |
9.4 |
2010年 |
4382 |
9.7 |
5.9 |
材料二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7%,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1)描述表1、表2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揭示两表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2)围绕如何实现两个“同步”,请从生产和分配角度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4分)
公共物品是指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的性质是
①盲目性 ②非竞争性 ③非自发性 ④非排他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美国商务部2009年11月3日以存在补贴为由,初步裁定对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2.02%至437.73%的惩罚性关税。“中国制造”又一次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受害者。对此我们应该
①熟悉世贸规则,积极迎接挑战
②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大力调整出口秩序,避免无序竞争
④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