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的暴露和发展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列体现矛盾观点的有
①塞翁失马 ②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刻舟求剑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谈虎色变”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知道虎的厉害。比喻一旦提到可怕的事情就会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但对动物“谈虎”却不能使其“色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③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了实践
④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意思”这样一幅智能图景。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创新即与众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哲学上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体现了
A.“物”与“境”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物”在相对静止下的表现
B.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境”与“物”的绝对对立
C.诗歌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D.诗歌意境蕴含创造性,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