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______。
A.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B.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语言和文字部分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于2012年10月开幕。由文化部主办的亚洲艺术节,自1998年首届举办以来,已先后举办12届,现已成为亚洲地区知名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亚洲艺术节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一活动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主流文化 ④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此外,截至2011年11月,我国的京剧、书法、篆刻、剪纸共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题。
1.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C.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D.发展大众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张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 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这些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据此回答题。
1.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C.国际间文化的渗透和交流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D.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与此同时,我们有的网络媒体,也时不时的搞一些擦边球的东西,内容低俗、格调不高。为了“卖点”而不顾品位,为了“轰动效应”而不顾社会效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文化全球化
②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③文化市场越活跃,越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国家不必干预
④青少年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这表明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③改革开放前,我国不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改革开放后,文化的作用才显得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泼墨写下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种诗句之所以会代代相传是因为
A.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能影响经济和政治生活
D.凡是文化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