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多年前,李白的诗句道尽人类攀月不得的遗憾。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终于圆了攀月梦。这说明
A.实践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B.人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D.事物随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2012年11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按计划迅速投入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期间,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
①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规律,使规律变害为利
B.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C.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中国孔子基金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后,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说明( )
A.“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B.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D.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