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D.回避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会
A.价值量降低 B.价值量提高 C.价格下跌 D.价格上涨
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越来越多的人抛开了“买不起才租”的旧观念,过起了“租生活”。“租生活”不仅能用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而且使过去的“买——用——扔”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租——用——还”循环型消费,这里的“租生活”
①提高了商品的价值; ②是钱货两清的消费
③体现求实消费心理; ④符合绿色消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李某想购买一辆标价为10万元的汽车,在已有4万元存款的同时,李某又向银行贷款6万元,其中10万元是汽车的______。李某支付给汽车销售商的4万元存款和后来的还给银行的贷款,货币执行的职能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_
A.价格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B.价格价值尺度贮藏手段
C.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D.价格流通手段支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