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热门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冠军产生前的15秒广告拍得1090万元,“彩铃”下载收入预计3.2亿元,巡回演唱会的营销收入预计1亿元。这表明
A.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成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 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许多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的话(好话、坏话、正确的、错误的)都能说,各种意见(赞成的、批评的、反对的)都能发表,不担心戴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不担心“秋后算帐”,不同意见能争个你死我活的,不需要统一思想、统一口径。
(1)据此,有同学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中走失”。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这种观点。(10分)
信息二 “晒黑族”是热衷于揭“黑”的特殊网民,他们将政府、社会上不平事在网上进行披露,以警示他人。“晒黑族”所晒之“黑”的范围下至关系民生的吃穿住用行,上至政府官员的权利泛滥,就像他们的口号所说的那样:“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敢晒的。”
(2)结合政治生活的知识,请你对网络“晒黑族”如何理性“晒黑”提出建议。(8分)
中国城镇化正在进行时。阅读表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2002—2012年中国及部分省区人均GDP变化情况 (单位:人民币/元)
人均GDP 年份 |
江苏 |
湖北 |
广西 |
全国平均 |
2002 |
13444 |
8295 |
4901 |
9398 |
2007 |
32985 |
14733 |
11417 |
18868 |
2012 |
51999 |
38642 |
28053 |
38353 |
表2:2002—2012年中国及部分省区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城镇化率(%) 年份 |
江苏 |
湖北 |
广西 |
全国平均 |
2002 |
44.70 |
41.70 |
29.94 |
39.09 |
2007 |
53.20 |
44.30 |
36.24% |
44.94 |
2012 |
63.12 |
53.53 |
43.60 |
52.07 |
材料一 目前我国名义上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其中近2亿外出农民工就占到城镇人口的23%。但大部分农民工因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不能获得稳定职业,难以在城市立足;因户籍制度问题不能真正成为市民,难以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1)综合描述表1、表2 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如何使农民工立足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材料二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0分)
材料三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10分)
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利用基因技术对免疫细胞进行改造后可以使它们更有效地杀灭癌症细胞,这种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治疗白血病。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对其他一些类型的癌症可能同样有效,正计划开展相关试验。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③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④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近年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中国式过马路”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近日,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动用现场罚款的方式对行人闯红灯行为进行处罚。有专家认为,要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一道社会管理题,还是一道公民文明素质题。这种说法坚持了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对立统一的观点
③辩证否定的观点 ④形面上学的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古代人崇拜自然,渴望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生态文明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观念源于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思考
②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③真理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会变为谬误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