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在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各种主张,如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但最终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了。(1)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4分)
①单一制 ②代议制 ③民主共和制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运用国体和政体的知识,论证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的合理性。(6分)
(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话题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至少可维持每年4%~5%的经济增长。
(1)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2分)
话题二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9分)
话题三 城镇化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
(3)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正确决策。(11分)
话题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4)运用矛盾分析法,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两条合理建议。(10分)
下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成就事业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
B.办事情应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帮助他人中得以实现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我们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的正确反映
④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科学理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 李绅)据此回答下列各题题。
1.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进而产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观念。这一思维过程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主观到客观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部分到整体
2.同学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在学校食堂有些同学却把一个个白白的馒头、一盘盘剩余的好菜倒入垃圾桶。对此,同学们应该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纠正自己的过度消费
③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④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人们热议的不仅是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中华美食,还有片中所流露的让人感动的人文关怀,及其所引发的亲情、乡愁。由此可见,这部纪录片
A.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B.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C.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D.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