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在平面内有直线α、b、c“若ac,bc,则a//b;在空间中有直线a、b、c,若ac,bc,则α与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 )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的社论。社论回顾历史,指出“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社论放眼现实,指出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